中國經濟復甦前路漫長
盡管中國內地新冠疫情再起,加上華南地區電力短缺,但內地經濟數據普遍回暖。工業生產、零售銷售、固定資產投資和城鎮調查失業率等數據在7月意外走弱,及後於8月均有所改善。





雖然經濟數據發揮一些紓緩作用,但是中國仍繼續面對動態清零政策、房地產市場持續疲弱,以及歐、美明年經濟衰退風險導致需求放緩所帶來的挑戰;內地未來數月的生產、消費和投資復甦力度仍然疲弱,同時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繼續升温。
本行維持中國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測於3.3%不變(點擊圖片放大),今年第三季按年增長3.4%及第四季為4.5%,較上半年的2.5%回升。經濟增長方面,由於比較基數較低及國內多項因素帶動,預計2023年的經濟增長將升至4.8%,而環球經濟前景疲弱和財政緊縮則成為限制因素。儘管如此,這個增速仍低於疫情前約6%的增長趨勢。
仍需進一步的政策支持
中國至今的通脹(CPI)相對溫和,食品和石油價格已有所下降,而服務業通脹因國內需求疲弱而保持溫和。我們預計,未來數月的整體通脹率將繼續低於按年增長3%的水平,主要風險來自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本地糧食供應中斷。由於1至8月的消費物價指數平均按年增幅只有1.9%,我們預計全年通脹率為2.2%(點擊圖片放大)。
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即外國常用的「生產物價指數」)方面,我們將今年的平均預測下調到4%至5%,低於之前預測的5%至6%。
美元兌人民幣滙率維持在7以上
鑑於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大部分時間裡,人民幣的表現優於大多數地區同業,人民幣被列為亞洲表現最差的貨幣之一,這並不是一個熟悉的場景。中國動態清零政策對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滙率在9月中跌破7的心理關口。即使8月零售銷售、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好轉帶來一些緩解作用,但經濟挑戰依然存在,中國政府亦警告經濟復甦的基礎尚未穩固。
中國人民銀行與美國聯儲局貨幣政策的分歧擴闊,為人民幣帶來另一種壓力。中美息差偏闊,繼續刺激資金流出中國,令人民幣處於守勢。人民銀行可能透過高於市場預期的人民幣中間定價或下調外幣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繼續減緩人民幣的貶值壓力。




整體而言,本行維持美元兌人民幣滙率的上行趨勢,但略調整美元兌人民幣滙率預測分別為今年第四季為7.20、明年第一季7.23,以及明年第二季和第三季均為7.25,高於之前預期(點擊圖片放大)。
編輯:蕭悅潾
專訪花旗劉顯達 末季看好三主題跑出【下一頁】
新書出爐:加息、通脹峰迴路轉,歐美收水套路,危中尋機。hket訂戶專享,最新電子書《2022年不可不知的3個大潮》已經登場,訂戶可按此直接登入更多精彩電子書選擇,可按此登入電子書架,豐富藏書無限瀏覽。
撰文 : 李國基 大華銀行大中華區環球金融主管
欄名 : 大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