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Joe Zidle:按市況出牌

財金專欄 19:19 2022/11/07

分享:

分享:

我的一位前僱主兼導師曾經這樣描述他的投資組合管理哲學:「成功的投資者往往專注用他們手上的撲克牌創造最佳成績。」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太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的人士著力思考市場應該如何發展。

今天,我憶起這句話。鑑於家庭資產負債狀況良好,加上就業市場強勁,企業利潤亦持續增長,大致抵禦了通脹及各國央行緊縮貨幣政策帶來的挑戰,使經濟增長比不少人預期中更穩健。

考慮到美國經濟在未來幾季可能處於轉型期,我將於本文分享我的觀點如何轉變。

許多人聲稱美國經濟於2022年上半年陷入衰退,倘若此事成真,那無疑是史上其中一個最異常的衰退時期。一般人判斷經濟衰退的依據是GDP連續兩季出現負增長,可是與此同時,美國開創了270萬個職位空缺,勞動人口參與率有所提高,持續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下跌兩成,而企業利潤亦飆升至創紀錄高位。

我認為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並不會將此界定為真正的經濟收縮。

美國、英國及歐元區的經濟增長預測有所下跌,而經濟衰退的機率估計持續上升,反映不利因素正在加劇。

延長的通脹半衰期

通脹持續亦令許多市場觀察者大感意外。然而,近期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報告出現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顯示整體通脹率已於7月份見頂。

我們現在可以把目光投向於價格會短暫波動的類別 —— 這些領域曾遭受衝擊,但其影響也正在迅速消退,例如能源。在黏性物價的類別中,價格增長亦明顯放緩。舉例而言,房屋價格及租金增長的週期或許已見頂,縱使目前依然高企,但正逐步收緩。

美國的住屋通脹黏性較強,因此緩和速度可能不及市場價格般迅速。中長期而言,住屋結構性供應不足的情況仍然存在,新落成房屋亦供不應求。出租房屋市場同樣緊張,入住率處於歷史高位。簡而言之,美國需要更多的單戶及多戶住宅單位;而在此之前,供應似乎難以追上需求。

這一失衡現象非常關鍵,因住屋目前大概佔整體CPI三分之一,且佔核心CPI四成以上,而且還會繼續上升。在此環境下,投資者應關注通脹的下降速度及變化,同時必須考慮勞工市場持續緊絀會如何緩和跌勢。

隨著最近幾週的就業有所增加,而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偏低並出現下降趨勢,緊絀的勞工市場將繼續推動工資上漲。

儘管美國國民勞動力最近已回復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惟現時勞動人口比疫情前減少至少400萬人以上,職位空缺亦多出近450萬個。即使就業市場走弱屬週期性,其趨勢顯示下一個週期將持續出現緊絀現象。

直至失業率上升以及工資增長冷卻之前,聯儲局或會推行「辣招」以打擊通脹,而利率正是一支「辣招棒」。而最有可能的走向是放緩的經濟增長和通脹的半衰期延長。

傳統「股六債四」投資組合持續困難

市場仍然太過掉以輕心。根據「有效市場假説」(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所有資訊都已反映在價格中。但亦有另一句至理名言非常貼切:「為你帶來麻煩的,往往不是你不知的事,而是你自以為熟知的事。」

無論是通脹黏性更強、工資增長飆升,還是資本成本上漲,這些因素皆對利潤率構成下行壓力。與此同時,美元強勢以及去全球化的趨勢亦對大型跨國公司構成額外壓力。儘管存在這些阻力,不少分析師仍繼續預測標普500指數明年的利潤率將創新高。於未來數月,這項預測可能會與盈利預測一同被進一步下調。

在熊市的環境下,標普500指數已跌至16倍的預期市盈率,但這幾乎完全是股價下跌使然,因為盈利預測在過去一段時間一直處於偏高水平。然而,縱觀過去50年的每次經濟衰退,盈利增長從高位到谷底平均下跌大約10%。

我懷疑企業未必能保持盈利有正面增長,因此對樂觀的盈利預期及16倍的市盈率有所保留。

四十年來利率長期下降的趨勢,即使並未完全結束,也已經偃旗息鼓。在此期間,全球平均利率處於歷史新低。現在全球大約85%的央行相繼提高了政策利率,造就了近年來最協調的貨幣緊縮周期之一。

但即使如此,利率目前仍然處於歷史低位。近期加息步伐雖然頗快,但還有進一步上升空間。如上期文章所述,其中一個原因是投資不足的長期趨勢。

我認為傳統的固定收益將因加息而繼續受壓。以債券為例,即使是息率較高的債券,亦只會削減票息,而且由於通脹黏性更強,其實際價值會有所降低。由於利率上升,並且主要央行擴張資產負債表的行動出現逆轉,股票投資者亦將面臨結構性挑戰,難以實現能夠媲美前幾個周期的回報率。

我相信傳統「股六債四」配置最近面臨的考驗並非一次性事件。

在考慮分散投資時,投資者必須緊記的是,不同資產類別之間的相關性並非一成不變。它們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並且可以長期維持正相關性或負相關性,在加息環境中尤為如是。

在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大部分時間,當利率處於高位並大致上升時,其正相關性曾一度維持在高水平。

我估計美國短期內不會回到低息或低通脹環境,因此現時的正相關性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有鑑於此,投資者應考慮納入新投資工具以保持優勢,並繼續尋求具吸引力並經風險調整回報。另類資產正是其中一個潛在解決方案,因其回報往往與公開市場回報的相關性較低,波動性亦通常較低。

本文觀點純屬Joe Zidle的個人意見,不代表黑石立場。

作者:黑石集團私人財富解決方案首席投資策略師Joe Zidle

編輯:陳紫瑩

...

撰文 : Joe Zidle 黑石集團私人財富解決方案首席投資策略師

欄名 : 黑石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