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肉 翻開食物革命新篇章

財金猛人追蹤 14:16 2023/03/27

分享:

分享:

植物肉曾經風靡一時,掀起過一場食物革命,更展開了傳統肉類研發競賽的前哨戰。

自2018年起,不少餐廳菜單陸續出現植物肉這一選項,如Beef and Liberty和May Chow Little Bao等知名漢堡店,推出了以植物肉做肉餅的漢堡。

在2020年,麥當勞推出了植物肉餐點,包括新餐肉蛋扭扭粉、新餐肉精選套餐等,而這些植物肉主要來自美國的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兩大植物肉製造商。誠然,當消費者嘗盡新奇,植物肉似乎不會變成一個持久性選擇。肯德基、必勝客和麥當勞等連鎖餐廳,與Beyond Meat建立合作關係的都沒有在餐單中添加永久的植物肉單品。

植物肉在餐飲市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在資本市場中也被冷待。2022年以來,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先後出現被投資機構下調評級至「減持」、餐飲分銷商批發價格下調及公司裁員等壞消息。於2022年,Beyond Meat股價曾較上市的招股價下跌80%,解僱了逾20%的員工; Impossible Foods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其在擴張中不斷增加餐廳合作夥伴,但是消費者似乎並不願意成為植物肉的長期粉絲。

    點擊圖片放大

培植肉悄然而生

不過,植物肉的熱潮減退,並不代表替代傳統肉類的市場在萎縮,另一種新肉類的產品正在悄然而生。於2022年,新加坡計劃建立亞洲最大的培植肉生產廠,該工廠由Eat Just擁有並由香港富商李嘉誠贊助投資。Eat Just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其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Josh Tetrick表示,希望在未來幾十年內,培植肉能夠成爲菜單上唯一提供動物蛋白的選擇。

培植肉(Cultured Meat)和植物肉都是新型的替代肉類產品,但它們的製作方式和原料不同。植物肉是使用植物蛋白質,例如大豆、豌豆和小麥等,加上其他成分如油脂、調味料和水等製成。它們的口感和外觀與肉類相似,但不含膽固醇和飽和脂肪,而且更環保。

然而,培植肉(又稱人造肉或細胞培養肉)是使用肌肉細胞的培養技術,通過細胞培養和生長,最終形成類似肉類的組織。培植肉的口感和外觀與肉類非常相似,但製作過程更複雜,需要使用大量的科技和資源。

雖然培植肉也是肉類替代品,但是它並不能像植物肉一樣受到素食主義者和素食者的歡迎,因爲它實際上含有動物細胞。對於哪些想要避免環境資源耗盡的素食者來説,培植肉則是一款不錯的替代品。

牛津大學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培植肉的生產可以減少96%的温室氣體排放,相比於傳統的養殖需要,水和土地的使用量分別可減少4%和1%。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培植肉市場將在全球範圍內擴大到250億美元。目前,新加坡是唯一獲批銷售培植肉的國家,而中國、以色列和荷蘭的政策制定者雖然表示支持培植肉,但仍未批准商業銷售,因生產成本昂貴。

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到接近100億。爲了維持穩定的食物需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表示,全球需要多生產50%的糧食用於飼養牲畜。全球的農業和肉類行業面臨巨大挑戰,要滿足全球持續不斷的食品需求,人類須向可持續的肉類生產系統轉型。

隨着培植肉的技術愈趨成熟,其發展甚是迅速,低成本是農業更迭的關鍵因素。於2013年,一磅培植肉的成本是120萬美元,到了2020年,這一成本下降至50美元,這是技術迅速發展的必然結果。

據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出版的《2023年人造肉全球市場報告》,培植肉市場從2022年的1.6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23.2%。報告預計到2027年,培植肉市場將增長到3.9億美元,CAGR為18.3%。
於未來,培植肉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大眾對該產品的接受程度,人們普遍覺得人工培養的肉類不自然,更深層是因爲擔心培植肉不健康,所以未來對於培植肉的監管和推廣還要看各國政府對其的接納程度。

隨着培植肉嶄露頭角,繼植物肉後開展了食物革命的第二篇章,而代替傳統肉類市場的「新產品」,肯定不會只有植物肉、培植肉,未來的肉類市場只會更百花齊放。

撰文:華坊諮詢評估執行董事羅珏瑜
編輯:鍾采餘

★★《2023年電子書系列》層出不窮 ★★
新書出爐:2023年hket 35周年 10大電子書系列,內容涵蓋股樓、中美政經形勢、股、樓投資、理財等範疇,並於首二季陸續上架,未成訂戶的朋友可以試閱價10元/月,便可無限瀏覽電子書架、《香港經濟日報》及《置業家居周刊》電子版。訂閱請按此

...

撰文 : 羅珏瑜 華坊諮詢評估執行董事

欄名 : 估值透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