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籌股別妄想揸一世 李迅雷的生命周期論

財金猛人追蹤 15:24 2023/04/15

分享:

分享: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指出,中國經濟面臨外需走弱,以及出口負增長、內需不足、房地產走弱等負面因素,應該從擴大流動性的角度采取相應對策,讓經濟重新活起來。

李迅雷提出「廣義流動性」,即全面反映經濟狀況的,可以從人口的流動性、資本的流動性、貨物的流動性和訊息流作為衡量標準,並以此分析宏觀趨勢。

點擊圖片放大
+3
+2

貨幣並非流動性唯一標準

李迅雷指出,中國實體經濟現金流偏緊,地方政府、房地產等非金融企業的債務壓力大,同時,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資產荒」,即雖有錢但缺可以配置的資產,貨幣空轉的現像十分明顯。

李迅雷直言,不論中美,都沒有一種增長模式能一勞永逸。貨幣政策從一般意義上講屬於總量政策,當全球從二戰之後延續至今的和平,促成全球資產規模空前大、人口規模空前多,勢必導致嚴重的區域經濟不平衡、貧富分化等結構性問題。這也是為何今年中國的貨幣政策要提「精準有力」。李迅雷說: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超過100歲的人微乎其微,同樣,企業也有生命周期,通常比我們預想的要短,例如,在20世紀的20年代,《財富》500強公司的平均壽命是67年,而到了2015年,這些公司的平均年齡已經降到15年。」

所以,流動性是必須的。如果打算買入藍籌股,並持有一生,能夠獲得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據統計:中國私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中國每年約有100萬家私營企業破產倒閉,60%的企業將在5年內破產,85%的企業將在10年內消亡,能夠生存3年以上的企業只有10%,大型企業集團的平均壽命也只有7.8年。

李迅雷指出,朝代的更迭也是如此,短則幾十年,長則幾百年。原因在於時間久了,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等都會扭曲。例如,清朝的滅亡根源在於它遠遠落後與西方的發展步伐了。

中國過多依賴於外需的盈利模式肯定持續不了多久,過度偏重於投資拉動的內需增長模式同樣難以持久。過去,出口和投資是保持中國經濟高增長的兩大法寶,出口有人口紅利優勢,投資有城鎮化進程加快的優勢,如今這兩大優勢都已經慢慢耗盡。

點擊圖片放大
+5
+4

專訪 法巴譚慧敏 談港股次季部署【下一頁

……更多內容,用戶請登入。

報告來源:中泰證券

編輯:陳文政

★★《2023年電子書系列》層出不窮 ★★
新書出爐:2023年hket 35周年 10大電子書系列,內容涵蓋股樓、中美政經形勢、股、樓投資、理財等範疇,並於首二季陸續上架,未成訂戶的朋友可以試閱價10元/月,便可無限瀏覽電子書架、《香港經濟日報》及《置業家居周刊》電子版。訂閱請按此

...

撰文 : 陳文政 Money Times

欄名 : 名家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