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結構性資產配置趨勢(第三版)

財金 13:05 2023/06/24

分享:

分享:

本文第一版提及,現時通脹環境似重返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的情況,而大宗商品較債券為更好的對冲工具(詳見本文第一版),並在本第二版以模型為投資組合配置大宗商品,以獲得最佳的經風險調整回報(詳見本文第二版)

結論:

由於之前通脹一直受控,大宗商品在近15年來的多元化資產投資組合的構建過程中,作用微不足道,並一直被遺忘。

但過去一年的宏觀經濟環境狀況顯示,通脹已經再次成為一個問題。在通脹環境下,大宗商品較債券為更好的對沖工具,因此多元化資產投資者應重新考慮將大宗商品納入其投資組合,以作策略性資產配置。

對於預期波動性為10%的投資組合而言,任意配置10%的大宗商品可使其預期回報提升約0.3%。

延伸閱讀:避險之外 金價還有3大助力(第三版)

------------------

【第二版刊於6月19日 22:05】

本文第一版提及,現時通脹環境似重返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的情況,而大宗商品較債券為更好的對冲工具(詳見本文第一版)。至於如何將大宗商品納入策略性資產配置?

自引入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以來,投資組合構建者一直關注在特定及可接受風險水平下,提高預期回報。因此,借助自家工具可以發現,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年化波幅<6%)的投資者而言,配置大宗商品將帶來多元化收益,從而提高預期回報(圖五)(請點擊圖片放大)

點擊圖片放大
+3
+2

與所有財務模型一樣,基於假設推出結果。在第一次反覆運算中,相關性矩陣(圖六)選用自2008年12月31日起計的15年回顧期,而這段期間則屬於量化寬鬆前的時代。

低通脹期 大宗商品受冷落

正如之前提到,在通脹加劇期間,大宗商品較債券更能提供多元化收益。圖六中的相關性矩陣與此觀點為相反,因為該回顧期涵蓋低通脹期。這一點很重要,由於通脹於過去15年並未構成威脅,大宗商品在多元化資產投資組合中受到冷落。

如果我們承認,世界已步入一個通脹會再次對投資回報構成威脅的全新體制,那麼過去15年通脹持續維持低位可被視為反常現象,對大宗商品採取結構性配置則再度變得合理。

若市場較關注通脹 股票/大宗商品呈負相關性

為進一步支持我們的理論,將過去劃分為通脹波動高於增長,以及增長高於通脹波動的時期,以確定推動市場表現的為哪個因素。其後,我們計算每個情景下的相關性(圖七),便發現在市場關注通脹而非經濟增長時,股票/大宗商品呈負相關性,而股票/債券的相關性則較強。

隨着通脹再度成為主要挑戰,加上美國聯邦儲備局現時以致力於使通脹率回復至2%的水平為目標,將大宗商品納入投資組合的理由亦變得更為充分。如果我們更新相關性矩陣(圖八)以反映圖 7 中的發現,有效邊界將會發生甚麼變化?

點擊圖片放大
+3
+2

假設回報維持不變,使用這些相關性的有效邊界對結果造成極明顯改變(圖九)。對於預期波動性為10%的無約束投資組合,投資者可獲得的預期回報將提升約0.5%。

為方便比較,在圖十中顯示在預期波動性為10%的情況下,無約束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情況。就此風險水平而言,模型已為無約束投資組合配置30%大宗商品、64%股票及 6%債券,以獲得最佳的經風險調整回報。

然而,投資組合實際上均有限制......

欲更詳盡分析,訂戶可登入繼續瀏覽。

(詳細分析更新中)

-----------------

【第一版刊於6月19日 12:07】

在通脹環境下,大宗商品較債券為更好的對冲工具,因此,多元化資產投資者應重新考慮將大宗商品納入其投資組合,以作策略性資產配置。

點擊圖片放大
+2

施羅德對於經濟周期內不同階段的債券部署建議,詳見:【下一頁

大宗商品於近月受到投資市場高度關注。許多資產類別在2022年大幅下跌,而大宗商品卻是為數不多的贏家之一。有見及此,投資者一直對大宗商品會否在多元化資產投資組合中,發揮更具策略性的作用提出疑問。

在經歷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央行紛紛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寬鬆貨幣政策,並將通脹保持在較低且穩定的水平。然而,這種情況已結束,並預期市場將步入更為「典型」的通脹時期。

點擊圖片放大
+2

圖一(請點擊圖片放大)所示,於1968至1994年期間,通脹大多高於3%(圖一的灰色陰影區域)。若我們正步入一個通脹更高、更持久的全新體制中,那麼1968至1994年期間的表現可提供有用的參考。

回顧70年代通脹上升,受一系列事件所致:

  • 主要是受到60年代後期財政支出過度所影響,
  • 而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鈎令情況惡化,
  • 隨後1973年中東對美國實施石油出口禁運亦帶來影響。

原本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所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亦造成通脹飆升的副作用。

2022年的通脹與過往情況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分析當時的市場表現,可為新體制下的大宗商品市場提供見解。

在新體制下投資於大宗商品

首先,綠色能源轉型將利好大宗商品,為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各國及企業需要減少其排放量,因此加快推進發電的脫碳進程。這將直接影響綠色商品生產商,其商品的原材料與非綠色商品相同,但生產商採用較環保的生產方法。有些公司希望透過打造綠色供應鏈(包括確保他們所購買的原材料是以環保的方法製造)來提高能源效益,從而推動相關材料的需求。

其次,氣候減緩主題目前備受關注,導致市場投於基本金屬的投資不足。我們認為,當綠色轉型逐步發展,市場對電池、基本金屬甚至稀土元素的需求將會上升,因為這些材料對於潔淨能源發電商尤為重要。隨着市場對氣候變化的應對速度加快,需求亦相應遞增,這將在中期內利好大宗商品。麥肯錫的研究指出,綠色材料(如歐洲低碳電池、歐洲綠色扁鋼、以及全球車用可再生聚丙烯)到2023年或將供不應求。

最後,地緣政治風險亦令事態變得複雜,烏克蘭戰爭使能源安全問題浮現,以歐洲的情況尤為嚴峻。這雖然在短期內阻礙全球能源轉型的發展,但我們預期,認真看待淨零轉型的國家將能達成共識,共同推動綠色轉型。施羅德投資的經濟學家認為,歐盟在氣候行動方面表現領先,並於應對全球暖化的問題上表現堅定,使我們相信,盡管能源轉型受到短期因素所影響,但仍朝着正確的航道前進。

結構性高企且持久的通脹 或有利大宗商品

由於全球經濟或持續面臨周期性通脹,並需應對結構性通脹高企,部份資產將較其他資產受益。根據我們的分析,過往大宗商品與通脹呈正貝塔(Beta)係數(或呈正相關性)(圖二),而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與通脹亦略為相似。

當通脹上升時,具效用的實體資產往往表現更佳。從貝塔係數的角度而言,投資於大宗商品可為投資者分散風險,尤其在投資者相信新體制下出現結構性通脹高企。這亦恰好為我們引出下一個主題:多元化投資。

大宗商品將促進投資組合多元化

在將新資產類別納入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策略前,需要考慮這會否改善其投資組合的風險調整回報。投資者需要考慮其整體投資目標及資產配置限制,當中包括與其他資產類別的多元化效益或相關性。大宗商品的表現無疑更接近股票,而非債券。但相關性又如何?

股票是投資組合回報的主要驅動因素,因此,投資者需要在投資組合中進行多元化配置,以降低股票波動性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這反映到股票及債券的60/40投資組合為何於過去20年表現良好。

比債券更能分散風險?

債券有助於彌補股票表現落後時所造成的損失,但2022年的股債雙殺局面,令投資者痛苦不已,亦導致債券在投資組合中的作用受到質疑,因此,投資者將目光轉移到其他資產類別上,以作分散投資。

出於上述原因,我們對1972年至1994年年中的通脹期間進行分析,發現大宗商品恰好能夠做到這點。圖三顯示,在不同通脹環境下,各種資產類別之間的關係會發生變化。在通脹高於3%的環境下,無論通脹上升還是下跌,與債券相比,股票與大宗商品均呈現更明顯的負相關性。

點擊圖片放大
+2

我們需要承認相關性是波動而不穩定的,但同時亦需了解,並非只有負相關性才能對投資組合產生積極的多元化影響。數據顯示,相比債券,大宗商品一直是更能作分散投資風險的資產,我們亦將對該相關性進行更深入分析(圖四),並試圖對此現象作解釋。

在這段通脹歷史中,股票/債券一直呈正相關。若作更深入分析,我們可將此通脹期間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如圖四所示)

第1階段(1973–1980年):

  • 股票與大宗商品於此階段錄得正回報,導致股票與大宗商品的相關性上升。各國央行實施兩位數的加息以對抗高通脹,勞動力市場的失業率則維持高位。
  • 另外,由於地緣政治風險令全球石油供應中斷並導致油價大幅上升,股市錄得升幅,而大宗商品亦獲得支持。
  • 因此,股票與大宗商品的相關性於70年代後期開始上升。

第2階段(1980–1987年)......

欲更詳盡分析,訂戶可登入繼續瀏覽。

(詳細分析更新中)

編輯:蕭悅潾

施羅德對於美國加息影響經濟的分析,詳見:【下一頁

★★新書登場★★

hket 35周年10大電子書系列之外滙篇《5綫轉向 精明換錢攻略》

★★新書預告★★

大浪淘金 AI入門手冊、中國經濟復甦之路及美國息口下半場 投資布局。如有興趣了解更多,請按此

...

撰文 : Oliver Taylor 多元化資產基金經理,特許金融分析師

欄名 : 投資心德